期末報告:以組為單位,每組完成一份以一位病人為中心的敘事案例(含書面與口頭報告)。除訪談病人之外,各組得依故事需求訪談病人家屬或其醫護人員,以彙整為一完整案例。
目的:藉由書寫臨床敘事案例,展示對於病人生病經驗的感知與理解。
臨床敘事案例寫作的基本格式(需包含以下內容):
1.案例故事摘要
2.案例故事本文
3.案例討論
敘事倫理案例(本文)的基本元素:
1.印象點:以具體感受為構思起點,並以此觸發點出發,為案例命名。
2.背景聚焦:敘事案例必須提供足夠的場景描述,讓主題得以聚焦。
小技巧→納入某些較被忽略,卻具潛在重要性的環境因素。
3.倫理爭點:運用角色及對話突顯價值的衝突。
小技巧→突顯特殊意義的對話時,必須把作者身份還予各角色。幫助個案找回那些獨特卻被淘汰的價值。
4.故事線:核心敘事的主要內容及發展線索。圍繞這條故事線可以追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人物、事件、過程,以及故事發生的原因等。
小技巧→檢視6W: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敘事案例寫作的不同起點
時間
Forward(順述):依事件發生的時序描述故事
Backward(後述):從事件發生過後的某個時間點切入,對事件的要點進行描繪
人物角色
主故事:以面臨倫理困惑的人做為主角,所撰寫的故事
側寫:以案例情境中的其他人(可為其他當事人)為主角
敘事者在不同時間點對情境產生的不同體會
初次描述
再次描述:經過自己或不同人提出不同角度描述後,沈澱一段時日後所重寫的故事
請利用以上敘事基本元素的提示,安排本組想呈現的案例結構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敘事書寫—臨床敘事案例 (1)
期末報告:以組為單位,每組完成一份以一位病人為中心的敘事案例(含書面與口頭報告)。除訪談病人之外,各組得依故事需求訪談病人家屬或其醫護人員,以彙整為一完整案例。
目的:藉由書寫臨床敘事案例,展示對於病人生病經驗的感知與理解。
臨床敘事案例寫作的基本格式(需包含以下內容):
1.案例故事摘要
2.案例故事本文
3.案例討論
敘事倫理案例(本文)的基本元素:
1.印象點:以具體感受為構思起點,並以此觸發點出發,為案例命名。
2.背景聚焦:敘事案例必須提供足夠的場景描述,讓主題得以聚焦。
小技巧→納入某些較被忽略,卻具潛在重要性的環境因素。
3.倫理爭點:運用角色及對話突顯價值的衝突。
小技巧→突顯特殊意義的對話時,必須把作者身份還予各角色。幫助個案找回那些獨特卻被淘汰的價值。
4.故事線:核心敘事的主要內容及發展線索。圍繞這條故事線可以追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人物、事件、過程,以及故事發生的原因等。
小技巧→檢視6W: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請利用以上基本元素的提示,檢核自己所書寫的案例。
目的:藉由書寫臨床敘事案例,展示對於病人生病經驗的感知與理解。
臨床敘事案例寫作的基本格式(需包含以下內容):
1.案例故事摘要
2.案例故事本文
3.案例討論
敘事倫理案例(本文)的基本元素:
1.印象點:以具體感受為構思起點,並以此觸發點出發,為案例命名。
2.背景聚焦:敘事案例必須提供足夠的場景描述,讓主題得以聚焦。
小技巧→納入某些較被忽略,卻具潛在重要性的環境因素。
3.倫理爭點:運用角色及對話突顯價值的衝突。
小技巧→突顯特殊意義的對話時,必須把作者身份還予各角色。幫助個案找回那些獨特卻被淘汰的價值。
4.故事線:核心敘事的主要內容及發展線索。圍繞這條故事線可以追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人物、事件、過程,以及故事發生的原因等。
小技巧→檢視6W: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請利用以上基本元素的提示,檢核自己所書寫的案例。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臨床情境中的各種角色
4/16
臨床情境中往往會有許多的人牽涉其中。病患、醫師、護理人員、病患家屬、其他醫事人員、甚至醫學生、醫療行政人員,都可能會與臨床況境有關。雖然這些人都是處在同一個臨床困境中,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卻可能不一樣,要作的決定更是不同。這種情形,是因為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每一個角色都會有自己應該處理的問題及應該作的決定。
以病人來說,他的角色就是「生病而需要解決生病狀態問題的人」。一個人生病時如果採取對疾病不理不睬的態度,不願意尋求醫療或接受醫療,只要他沒有跟任何醫療人員或醫療體系聯繫或接觸,生病就是他自己在面對的事情。這個情境或許會有社會問題或是生命倫理問題,但是不太會有臨床倫理問題。但是當一個人生病又希望能解決生病狀態的問題時,只要他接觸了臨床醫療體系或是醫療人員,就會開始有臨床倫理的問題。
現代醫師的角色則是專業的醫療者。醫師的醫療行為則是一種替他人解決生病狀態相關問題的服務工作。這些服務的內容基本上包括診斷、治療與預防等醫療決定。這是一個服務工作,因為工作的目的是協助他人解決他人自己的問題。醫師的工作就是一個人在被授權後幫助他人處理他人自身的問題,而不是醫師自己的問題。
一個人內在角色的衝突
由於全民健保制度的實施,全國絕大多數的醫療院所及醫療人員都變成了健保的僱員。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讓國家得以在一定的開支下維持國民的健康。全民健保是一個醫療體系,它提供服務,也需要維持自身的生存。藉由維持自生的生存,全民健保才可以繼續照顧國民。身為健保僱員的各種醫療人員也就同時擔負了維持這個體系運作的責任。
由於有限的健保資源必須有效率的分配到要照顧的人身上,健保也因此訂定許多的健保規範。然而臨床醫療人員在面對病人的時候還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決定資源的使用與否。這些決定有時是與人的憐憫心及醫療人員的行善原則相衝突的。這種衝突,是許多臨床人員面對倫理問題時心中困擾的來源。
由於臨床人員各人不容易察覺內在角色觀點與價值的衝突,常會把這種困擾轉化成對臨床困境的無奈。常常會有有想法,卻找不出作法的情形。倫理諮商在此就可以扮演重要的協助角色,讓臨床人員了解到心中的不滿或不安是由於自己的內在衝突所產生。這對於臨床人員的問題解決會很有幫助。
一般醫學內科 林育志 醫師
臨床情境中往往會有許多的人牽涉其中。病患、醫師、護理人員、病患家屬、其他醫事人員、甚至醫學生、醫療行政人員,都可能會與臨床況境有關。雖然這些人都是處在同一個臨床困境中,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卻可能不一樣,要作的決定更是不同。這種情形,是因為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每一個角色都會有自己應該處理的問題及應該作的決定。
以病人來說,他的角色就是「生病而需要解決生病狀態問題的人」。一個人生病時如果採取對疾病不理不睬的態度,不願意尋求醫療或接受醫療,只要他沒有跟任何醫療人員或醫療體系聯繫或接觸,生病就是他自己在面對的事情。這個情境或許會有社會問題或是生命倫理問題,但是不太會有臨床倫理問題。但是當一個人生病又希望能解決生病狀態的問題時,只要他接觸了臨床醫療體系或是醫療人員,就會開始有臨床倫理的問題。
現代醫師的角色則是專業的醫療者。醫師的醫療行為則是一種替他人解決生病狀態相關問題的服務工作。這些服務的內容基本上包括診斷、治療與預防等醫療決定。這是一個服務工作,因為工作的目的是協助他人解決他人自己的問題。醫師的工作就是一個人在被授權後幫助他人處理他人自身的問題,而不是醫師自己的問題。
一個人內在角色的衝突
由於全民健保制度的實施,全國絕大多數的醫療院所及醫療人員都變成了健保的僱員。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讓國家得以在一定的開支下維持國民的健康。全民健保是一個醫療體系,它提供服務,也需要維持自身的生存。藉由維持自生的生存,全民健保才可以繼續照顧國民。身為健保僱員的各種醫療人員也就同時擔負了維持這個體系運作的責任。
由於有限的健保資源必須有效率的分配到要照顧的人身上,健保也因此訂定許多的健保規範。然而臨床醫療人員在面對病人的時候還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決定資源的使用與否。這些決定有時是與人的憐憫心及醫療人員的行善原則相衝突的。這種衝突,是許多臨床人員面對倫理問題時心中困擾的來源。
由於臨床人員各人不容易察覺內在角色觀點與價值的衝突,常會把這種困擾轉化成對臨床困境的無奈。常常會有有想法,卻找不出作法的情形。倫理諮商在此就可以扮演重要的協助角色,讓臨床人員了解到心中的不滿或不安是由於自己的內在衝突所產生。這對於臨床人員的問題解決會很有幫助。
一般醫學內科 林育志 醫師
兩則案例
角色 4/09
兩則案例
1. 有一個護士說我應該要更有同情心一點
我是一間小型鄉間醫院的麻醉科住院醫生,一個病人和警察槍戰後受到槍傷而送進醫院,他是民間暴力組織的一員…但我從談話中知道他就是會殺掉任何阻擋他行為的人的那種人。我一粒為了治療問了他一些問題,但完全沒有任陳,聲調也相當冷淡。稍後一個護士責備我,說我應該要多一點同情心…
病房倫理p.104
2. 你和你的病人一起哭並不能幫到他們
我還是小兒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追蹤關於一個新生兒有多重內在異常的發展情形。經過一段不成功的手術之後,這個媽媽一直陪在她女兒的床邊,她甚至睡在醫院裡好接近她的孩子…。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她女兒的狀況,這個母親及孩子的努力掙扎深深讓我感動。當所有嘗試都失敗,孩子終於死調時,我和這個媽媽一起放聲地哭了…。我的主管後來警告我,要我去學習更好的控制能力,因為「你和你的病人一起哭並不能幫到他們」。
兩相對照:
同情心太多和太少對專業角色都是一個問題
上一堂我們談過價值,本週要討論角色對價值的影響
以第一則案例為例
人物包含
我-小兒科住院醫師
病患-小女嬰
家屬-女嬰的媽媽
主管-敘事者的主管
分析其中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
以敘事者為例的角色分析
我-健康照護團隊中的一員
受訓階段 有主管 警告
治療者 對病人 救治
研究者 對病程 追蹤討論
陪伴者 對病家 感動
…
同一個人物關連至不同的人與事會出現多重角色。
倫理情境的複雜性來自這種複雜的關連,同一個人因應他自身不同角色也會產生不同的義務要求,甚至彼此衝突。
兩則案例
1. 有一個護士說我應該要更有同情心一點
我是一間小型鄉間醫院的麻醉科住院醫生,一個病人和警察槍戰後受到槍傷而送進醫院,他是民間暴力組織的一員…但我從談話中知道他就是會殺掉任何阻擋他行為的人的那種人。我一粒為了治療問了他一些問題,但完全沒有任陳,聲調也相當冷淡。稍後一個護士責備我,說我應該要多一點同情心…
病房倫理p.104
2. 你和你的病人一起哭並不能幫到他們
我還是小兒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追蹤關於一個新生兒有多重內在異常的發展情形。經過一段不成功的手術之後,這個媽媽一直陪在她女兒的床邊,她甚至睡在醫院裡好接近她的孩子…。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她女兒的狀況,這個母親及孩子的努力掙扎深深讓我感動。當所有嘗試都失敗,孩子終於死調時,我和這個媽媽一起放聲地哭了…。我的主管後來警告我,要我去學習更好的控制能力,因為「你和你的病人一起哭並不能幫到他們」。
兩相對照:
同情心太多和太少對專業角色都是一個問題
上一堂我們談過價值,本週要討論角色對價值的影響
以第一則案例為例
人物包含
我-小兒科住院醫師
病患-小女嬰
家屬-女嬰的媽媽
主管-敘事者的主管
分析其中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
以敘事者為例的角色分析
我-健康照護團隊中的一員
受訓階段 有主管 警告
治療者 對病人 救治
研究者 對病程 追蹤討論
陪伴者 對病家 感動
…
同一個人物關連至不同的人與事會出現多重角色。
倫理情境的複雜性來自這種複雜的關連,同一個人因應他自身不同角色也會產生不同的義務要求,甚至彼此衝突。
情境故事中交錯的價值觀
4/02
「價值觀」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名詞。舉例來說,家庭價值、社會價值、傳統價值等等都是常常被拿來使用的名詞。由於它的意義過於廣泛,我們在這裡先採用Hewittm於1986年所提出之社會學說法。所謂的價值觀是指人們對於行為目標或結果的判斷標準。價值觀可以是絕對的或相對的。「絕對價值觀」指的是非主觀的、不受個人經驗與文化影響的價值觀。反之,相對價值觀則是指個人的、文化差異的。相對價值觀常是個人或個別文化群體對「絕對價值觀」的個別經驗。一詞被用在許多不同的。就同一件事情來說,相對價值觀與絕對價值觀可能是相互衝突的。
價值觀被用來判斷什麼是好的,甚麼是不好的。因此,每一個社會規範與倫理守則的背後都會存在著特定的價值觀。舉例來說,在一條嚴逞盜賊的法律背後就有著重視個人財產的價值觀存在。然而當社會依照一個特定價值觀訂出規範或倫理道德守則之後,這些規範就會變得公有化、標準化。這些標準化的規範可能會變得型式化,雖然可以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中得到可靠的印證,卻也可能在一些個人經驗、區域文化等範疇失去價值判斷的功能。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大家往往都會知道一些共同的價值觀。例如,生命是可貴的、努力勤奮的性格是好的。然而在個人的領域裡,價值觀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舉生命是可貴的這件事來說,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在生命可貴這件事上可能會認為生命品質比生命長短重要。沒有品質的生命只是折磨,短而有品質的生命才是正正有意義的。這時,原本「生命可貴,要珍惜保護」的價值就會被個人修正為有意義的生命才是可貴,沒意義的生命越短越好。這個新的修正不一定可以被社會上的每個人接受,於是就會有價值衝突。
臨床醫療相關的專業都是助人的專業,助人工作是一門專業。助人工作的目的就在提升當事人的福祉。助人專業就是專業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能,與被服務者在專業倫理的規範下互動,進而創造當事人的福祉。雖然經過專業訓練後,專業人員可以提供一定水準的知識技能服務,但服務者與被服務者若沒有在價值觀上有良好的溝通,服務的結果就不一定能替被服務者創造福祉。助人專業人員要培養體察他人價值觀的能力。雖然我們常常依照社會的一般價值觀(或是絕對價值觀)來決定臨床服務的相關事務,被服務者的個人或相對價值觀也要被尊重。在進行臨床決定時若能釐清專業人員與病患或相關人員的價值觀差異,我們就比較能在困境中找到大家共同能接受的方案。
一般醫學內科 林育志醫師
「價值觀」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名詞。舉例來說,家庭價值、社會價值、傳統價值等等都是常常被拿來使用的名詞。由於它的意義過於廣泛,我們在這裡先採用Hewittm於1986年所提出之社會學說法。所謂的價值觀是指人們對於行為目標或結果的判斷標準。價值觀可以是絕對的或相對的。「絕對價值觀」指的是非主觀的、不受個人經驗與文化影響的價值觀。反之,相對價值觀則是指個人的、文化差異的。相對價值觀常是個人或個別文化群體對「絕對價值觀」的個別經驗。一詞被用在許多不同的。就同一件事情來說,相對價值觀與絕對價值觀可能是相互衝突的。
價值觀被用來判斷什麼是好的,甚麼是不好的。因此,每一個社會規範與倫理守則的背後都會存在著特定的價值觀。舉例來說,在一條嚴逞盜賊的法律背後就有著重視個人財產的價值觀存在。然而當社會依照一個特定價值觀訂出規範或倫理道德守則之後,這些規範就會變得公有化、標準化。這些標準化的規範可能會變得型式化,雖然可以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中得到可靠的印證,卻也可能在一些個人經驗、區域文化等範疇失去價值判斷的功能。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大家往往都會知道一些共同的價值觀。例如,生命是可貴的、努力勤奮的性格是好的。然而在個人的領域裡,價值觀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舉生命是可貴的這件事來說,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在生命可貴這件事上可能會認為生命品質比生命長短重要。沒有品質的生命只是折磨,短而有品質的生命才是正正有意義的。這時,原本「生命可貴,要珍惜保護」的價值就會被個人修正為有意義的生命才是可貴,沒意義的生命越短越好。這個新的修正不一定可以被社會上的每個人接受,於是就會有價值衝突。
臨床醫療相關的專業都是助人的專業,助人工作是一門專業。助人工作的目的就在提升當事人的福祉。助人專業就是專業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能,與被服務者在專業倫理的規範下互動,進而創造當事人的福祉。雖然經過專業訓練後,專業人員可以提供一定水準的知識技能服務,但服務者與被服務者若沒有在價值觀上有良好的溝通,服務的結果就不一定能替被服務者創造福祉。助人專業人員要培養體察他人價值觀的能力。雖然我們常常依照社會的一般價值觀(或是絕對價值觀)來決定臨床服務的相關事務,被服務者的個人或相對價值觀也要被尊重。在進行臨床決定時若能釐清專業人員與病患或相關人員的價值觀差異,我們就比較能在困境中找到大家共同能接受的方案。
一般醫學內科 林育志醫師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Pay it forward
我們如何能夠瞭解別人?
99/03/26
1. 觀看影片片斷,「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
主角是個小學生崔佛,社會學老師出了題目,請大家想「改變世界」的計劃。崔佛想到幫助三個人重大的事情,請這三人再各繼續幫助三個人。
2. 崔佛第一個目標是Jerri,流浪漢。但崔佛家裡也不是沒問題,母親是與丈夫離開,在酒店工作的酒鬼,生活在與她母親(也是酒鬼)同樣的迴圈裡。
3. 社會學老師本身也是受創傷的人,彼此都不敢輕易地表達與做改變。
4. 以Jerri為主軸,請同學設想,為什麼片中人每人都很難改變自已,即使是生活的很不滿意?
5. 人有那麼容易改變自己嗎?為什麼不行?Jerri受了崔佛的幫助,他會改變自己嗎?
6. Jerri後來在大橋上遇見一位正要自殺的貴婦,請問同學,如果是自己的話,會如何勸導別人不要自殺?
7. Jerri又會如何勸導?Jerri回答,Do me a favor, save my life!
8. 即使我們瞭解每個人都是分離與差異的,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差異?差異性又是從何而來?
9. 如果像Jerri一樣,他所說的語言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在他的處境裡,他不可能高高在上地向別人說話,而是即使在他想救別人時,也沒有救人的那種英雄行徑與氣慨。
10. 這是種卑微的邏輯,但也是令人動容的邏輯。像舊約聖經,雖撒馬利亞人保受歧視,但真正會給外鄉人一口水以及最後一塊麵包的卻是撒馬利亞的婦人。
11. 敍事如果沒有真正的同理心,並被放置到他者如同異鄉的景觀裡,是無法瞭解並敍說他人世界的。敍述如果不僅是講講故事,而表達某種深層的倫理的話,首先要面對的真的是拆解自已世界的艱辛過程。
12. 第二部分是觀看「死前活一次」這本書的照片,用心看每個面容都在訴說著某個故事,而死亡的面容也在訴說。有六個照片以及故事,每個故事都有標題。請同學猜不同的標題對應的是那個人,並猜想他們生命的故事為何?每個人的個性為何?
13. 後來再公布答案,並閱讀其中一人的故事(曹女士笑了!)
99/03/26
1. 觀看影片片斷,「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
主角是個小學生崔佛,社會學老師出了題目,請大家想「改變世界」的計劃。崔佛想到幫助三個人重大的事情,請這三人再各繼續幫助三個人。
2. 崔佛第一個目標是Jerri,流浪漢。但崔佛家裡也不是沒問題,母親是與丈夫離開,在酒店工作的酒鬼,生活在與她母親(也是酒鬼)同樣的迴圈裡。
3. 社會學老師本身也是受創傷的人,彼此都不敢輕易地表達與做改變。
4. 以Jerri為主軸,請同學設想,為什麼片中人每人都很難改變自已,即使是生活的很不滿意?
5. 人有那麼容易改變自己嗎?為什麼不行?Jerri受了崔佛的幫助,他會改變自己嗎?
6. Jerri後來在大橋上遇見一位正要自殺的貴婦,請問同學,如果是自己的話,會如何勸導別人不要自殺?
7. Jerri又會如何勸導?Jerri回答,Do me a favor, save my life!
8. 即使我們瞭解每個人都是分離與差異的,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差異?差異性又是從何而來?
9. 如果像Jerri一樣,他所說的語言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在他的處境裡,他不可能高高在上地向別人說話,而是即使在他想救別人時,也沒有救人的那種英雄行徑與氣慨。
10. 這是種卑微的邏輯,但也是令人動容的邏輯。像舊約聖經,雖撒馬利亞人保受歧視,但真正會給外鄉人一口水以及最後一塊麵包的卻是撒馬利亞的婦人。
11. 敍事如果沒有真正的同理心,並被放置到他者如同異鄉的景觀裡,是無法瞭解並敍說他人世界的。敍述如果不僅是講講故事,而表達某種深層的倫理的話,首先要面對的真的是拆解自已世界的艱辛過程。
12. 第二部分是觀看「死前活一次」這本書的照片,用心看每個面容都在訴說著某個故事,而死亡的面容也在訴說。有六個照片以及故事,每個故事都有標題。請同學猜不同的標題對應的是那個人,並猜想他們生命的故事為何?每個人的個性為何?
13. 後來再公布答案,並閱讀其中一人的故事(曹女士笑了!)
貼著傷口的文字
語言與文字在倫理上的意義
99/03/19
1. 觀看「偉大的辯論家」一片的片斷,其中有三段:
甲、 年輕黑人一家開車出遊,但被蓄意安排撞到了白人農夫養的豬。黑人的父親是大學教授,被白人農夫拿槍威脅,交了許多賠償費,並受到羞辱。黑人小孩想下車,但被父親阻止,只能在車上看著父親被羞辱,什麼事也不能做。
乙、 黑人老師帶著學生辯士開車,碰見一群白人暴徒,私自處死火焚一黑人,並吊在樹上。另一位年輕黑人辯士想拿刀把焚毀的人放下,被老師阻止。白人暴徒發現他們是黑人,一擁而上,老師與辯士們只好逃走,後來每個人都很沮喪,什麼也不能阻止與改變。
丙、 最後黑人辯論隊與白人最佳隊伍哈佛比賽,講題為消極抵抗權。憑著語言,黑人辯士將他們所見所聞的不公以語言公開於世,並贏得了比賽。
2. 以上兩段情景與臨床處境很類似。我們臨床人員常常面臨著生死交關,或是在制度上無能為力,但又想做著什麼的時刻。例如呼吸治療,到底是要延長生命還是一了百了,怎麼做都會造成遺憾。但是心裡這麼想,卻完全沒有辦法表達為實際的行動。
3. 意向沒有表達的出口是很痛苦的事情。此時,敍事就是某種表達,某種消極抵抗;因為消極抵抗仍是種抵抗,它是面對死亡或命運多桀的悲傷,以敍事的方法,抗議生命的不公與不義。
4. 因為死亡是種深沉的謀殺,但它是沒有面容的。我們若沒有正確的訓練,很難將臨床上所面對錯綜複雜的意向,沒法指向正確要負責的對象,因此會造成壓抑與不解。
5. 敍事是將倫理指向的價值意向性展開與平舖,以獲得心理與倫理上的緩解。可以以列維納斯對「他人是我唯一能殺死的對象」做解釋,表示倫理意向是追蹤性與導向性的。敍事可以將此意向性展開來,並發揮其控訴的力量,從新找回倫理他人的面容。
6. 第二部分觀賞「牽牛花開的日子」第6集片斷,在夏慶恩與英美老師在秋牽上的對話,英美問「那你是不是喜歡我」,請同學猜夏的回答對話是什麼?
7. 不太可能猜的出來,問題是我們要很嚴肅地看待為什麼不能猜出來。因為每個人的文字使用就表示著某人的個性;如人緣好的人講的話與封閉的人講的話,其中聯結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8. 敍事倫理的重點,在表達多種不同角色時,即使我們不能脫離第一人稱的角度(第三人稱其實也是對第一人稱的掩飾),但尊重他人,並注意到他者性的不同,以及與自己主宰世界的分離是很重要的倫理學訓練。敍事裡文體的人稱出發點與是否描述詳盡並不是完全的重點,重要的是倫理裡對不知不覺的自我宰制,同時宰制著他人的強迫性觀點是種暴力行為。尤其在醫療場域裡,治療人員與病患間權力與行為的不對等,而在死亡與病痛方面,病患因無力與虛弱更加強了不對等的地位。若在倫理上我們仍以暴力之姿介入臨床場域,將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9. 難道我們每個人倫理上的分離,沒有彼此共通的可能性嗎?
10. 請閱讀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致詞「父親的箱子」,裡面提到寫作的意義是表達共同的傷口。
11. 好的臨床文字應是貼著傷口運行的文字,並展開於傷口下潛伏著的生活。貼著傷口與這個人的生活,尤其也是肉體的、有肉有血的生活。或者,敍述是基礎存有論的問題,傷口的文字與傷口的存有論。
99/03/19
1. 觀看「偉大的辯論家」一片的片斷,其中有三段:
甲、 年輕黑人一家開車出遊,但被蓄意安排撞到了白人農夫養的豬。黑人的父親是大學教授,被白人農夫拿槍威脅,交了許多賠償費,並受到羞辱。黑人小孩想下車,但被父親阻止,只能在車上看著父親被羞辱,什麼事也不能做。
乙、 黑人老師帶著學生辯士開車,碰見一群白人暴徒,私自處死火焚一黑人,並吊在樹上。另一位年輕黑人辯士想拿刀把焚毀的人放下,被老師阻止。白人暴徒發現他們是黑人,一擁而上,老師與辯士們只好逃走,後來每個人都很沮喪,什麼也不能阻止與改變。
丙、 最後黑人辯論隊與白人最佳隊伍哈佛比賽,講題為消極抵抗權。憑著語言,黑人辯士將他們所見所聞的不公以語言公開於世,並贏得了比賽。
2. 以上兩段情景與臨床處境很類似。我們臨床人員常常面臨著生死交關,或是在制度上無能為力,但又想做著什麼的時刻。例如呼吸治療,到底是要延長生命還是一了百了,怎麼做都會造成遺憾。但是心裡這麼想,卻完全沒有辦法表達為實際的行動。
3. 意向沒有表達的出口是很痛苦的事情。此時,敍事就是某種表達,某種消極抵抗;因為消極抵抗仍是種抵抗,它是面對死亡或命運多桀的悲傷,以敍事的方法,抗議生命的不公與不義。
4. 因為死亡是種深沉的謀殺,但它是沒有面容的。我們若沒有正確的訓練,很難將臨床上所面對錯綜複雜的意向,沒法指向正確要負責的對象,因此會造成壓抑與不解。
5. 敍事是將倫理指向的價值意向性展開與平舖,以獲得心理與倫理上的緩解。可以以列維納斯對「他人是我唯一能殺死的對象」做解釋,表示倫理意向是追蹤性與導向性的。敍事可以將此意向性展開來,並發揮其控訴的力量,從新找回倫理他人的面容。
6. 第二部分觀賞「牽牛花開的日子」第6集片斷,在夏慶恩與英美老師在秋牽上的對話,英美問「那你是不是喜歡我」,請同學猜夏的回答對話是什麼?
7. 不太可能猜的出來,問題是我們要很嚴肅地看待為什麼不能猜出來。因為每個人的文字使用就表示著某人的個性;如人緣好的人講的話與封閉的人講的話,其中聯結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8. 敍事倫理的重點,在表達多種不同角色時,即使我們不能脫離第一人稱的角度(第三人稱其實也是對第一人稱的掩飾),但尊重他人,並注意到他者性的不同,以及與自己主宰世界的分離是很重要的倫理學訓練。敍事裡文體的人稱出發點與是否描述詳盡並不是完全的重點,重要的是倫理裡對不知不覺的自我宰制,同時宰制著他人的強迫性觀點是種暴力行為。尤其在醫療場域裡,治療人員與病患間權力與行為的不對等,而在死亡與病痛方面,病患因無力與虛弱更加強了不對等的地位。若在倫理上我們仍以暴力之姿介入臨床場域,將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9. 難道我們每個人倫理上的分離,沒有彼此共通的可能性嗎?
10. 請閱讀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致詞「父親的箱子」,裡面提到寫作的意義是表達共同的傷口。
11. 好的臨床文字應是貼著傷口運行的文字,並展開於傷口下潛伏著的生活。貼著傷口與這個人的生活,尤其也是肉體的、有肉有血的生活。或者,敍述是基礎存有論的問題,傷口的文字與傷口的存有論。
『黑晝記』紀錄片觀賞 及 導演許慧如專訪
在醫院巡迴放映的過程中,曾有醫師感慨的說,在他多年醫療服務的生涯中,這是他第一次感覺到「這樣接近家屬與病人」。
能將「在時間軸上 被拆散得支離破碎的『事實片段』」 整合成生命的故事,
這就是敘事的力量。
以三則案例說明敘事的觀點(誰看)和敘說(誰說)的細緻區分
案例一
劉女士今年39歲,懷孕21週。她三週前接受羊膜穿刺,現在報告出來發現胎兒有唐氏症。 《醫學倫理小班教學》p.40
案例二
王先生57歲,是您長期照顧的病人。今年初發生輕微中風,所幸恢復良好。他的女兒今天帶她到您的門診要求您給他開立「巴氏量表」,為了聘請菲傭之用。您評估其實王先生生活自理都還好,並不需要看護照料,巴氏量表之評估結果將無法達其所願。王先生拜託您幫幫忙開個診斷,說女兒產假結束要回去上班,請菲傭是為了家裡需要個保母兼佣人幫忙…。王先生告訴您他的女婿在立法院服務,將來您有需要一定會叫他多幫忙,他遞上名片外加一份小禮物,赫然是XXX委員…,這時候公關室打電話來說立法院XXX委員來電給副院長說王先生是他好朋友,請臺大醫院多幫忙。 《醫學倫理小班教學》p.63
案例三
我唸醫學院第一年的一個傍晚,我正在急診部門觀摩一位老師,一量滿載醫護人員的救護車載來了一個心跳停止一段時間的男人。在急診部門,從一開始就很清楚這個情況很殘酷。醫生問我有沒有通過CPR檢驗…我跟他說我是有通過檢驗,但我沒有準備好應付這個情況。他一掃我的猶豫說道:「不要擔心這些,就去做就是了,我會在旁邊陪你。」我施行了CPR,但什麼都沒有好轉,最後這名病人宣告死亡。
在那時候,簾子是拉起來圍在床邊的,醫生告訴我他要用這個屍體練習插管,而這個屍體幾分鐘前還是他的病人呢。他解釋說現在所有在這個領域的醫護人員都接受為病人插管的訓練,他很少有機會練習這項重要的技巧,而他又不願意失去自己的熟練度,所以他認為這是一個練習的好時機。一會兒之後,我聽說有一群受訓的醫護技術人員需要練習插管,也被請去利用這個「練習機會」。
《病房倫理》p.56
誰在說故事 在一般案例中是被隱藏的
前兩種案例中,是一般倫理教案採取的(偽)「客觀」的立場:只突顯視角任人觀看。沒有敘述者的特殊位置,所以彷彿是價值中立的。
第三種案例暴露了敘事者的位置:倫理的位置,同時也是主觀性的所在。
故事(主觀)與真相(客觀)真得可以劃分嗎?
以「犀利哥」的網路報導,說明「當事人如何被說」必包含態度立場
不存在價值中立的「客觀紀錄」
劉女士今年39歲,懷孕21週。她三週前接受羊膜穿刺,現在報告出來發現胎兒有唐氏症。 《醫學倫理小班教學》p.40
案例二
王先生57歲,是您長期照顧的病人。今年初發生輕微中風,所幸恢復良好。他的女兒今天帶她到您的門診要求您給他開立「巴氏量表」,為了聘請菲傭之用。您評估其實王先生生活自理都還好,並不需要看護照料,巴氏量表之評估結果將無法達其所願。王先生拜託您幫幫忙開個診斷,說女兒產假結束要回去上班,請菲傭是為了家裡需要個保母兼佣人幫忙…。王先生告訴您他的女婿在立法院服務,將來您有需要一定會叫他多幫忙,他遞上名片外加一份小禮物,赫然是XXX委員…,這時候公關室打電話來說立法院XXX委員來電給副院長說王先生是他好朋友,請臺大醫院多幫忙。 《醫學倫理小班教學》p.63
案例三
我唸醫學院第一年的一個傍晚,我正在急診部門觀摩一位老師,一量滿載醫護人員的救護車載來了一個心跳停止一段時間的男人。在急診部門,從一開始就很清楚這個情況很殘酷。醫生問我有沒有通過CPR檢驗…我跟他說我是有通過檢驗,但我沒有準備好應付這個情況。他一掃我的猶豫說道:「不要擔心這些,就去做就是了,我會在旁邊陪你。」我施行了CPR,但什麼都沒有好轉,最後這名病人宣告死亡。
在那時候,簾子是拉起來圍在床邊的,醫生告訴我他要用這個屍體練習插管,而這個屍體幾分鐘前還是他的病人呢。他解釋說現在所有在這個領域的醫護人員都接受為病人插管的訓練,他很少有機會練習這項重要的技巧,而他又不願意失去自己的熟練度,所以他認為這是一個練習的好時機。一會兒之後,我聽說有一群受訓的醫護技術人員需要練習插管,也被請去利用這個「練習機會」。
《病房倫理》p.56
誰在說故事 在一般案例中是被隱藏的
前兩種案例中,是一般倫理教案採取的(偽)「客觀」的立場:只突顯視角任人觀看。沒有敘述者的特殊位置,所以彷彿是價值中立的。
第三種案例暴露了敘事者的位置:倫理的位置,同時也是主觀性的所在。
故事(主觀)與真相(客觀)真得可以劃分嗎?
以「犀利哥」的網路報導,說明「當事人如何被說」必包含態度立場
不存在價值中立的「客觀紀錄」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99生命倫理-1:生命倫理戲劇演出
1. 想像周遭有道牆,完全是自己的空間
2. 然後想像自己開心的事情
3. 逐次將自己開心的能量放到6,強制你要笑,將能量放出來.戲劇表演就是要將內心的情感給釋放出來.
4. 把開心的能量放到最大,我要聽到每個人都哈哈哈哈笑,笑到你真的覺得很好笑
5. 突然間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生氣…在我的空間,憑什麼打我?想你最不高興的事情,x的咧,生氣,我的安全帽被人家給偷走了…
6. 把情緒調到能量愈來愈高…憤怒但又不能表達出來。在自己房間裡生氣。可是已經發生了,能夠怎麼辦?希望大家到十的時候,大家都能夠生氣的訊息出現,不管是打地板,大叫也好.
7. 可是這個空間裡面只有你,在你的空間裡你悲傷不己…你必須要把你自己牆築的夠厚,讓你自己真正在裡面表達悲傷。當你想到與別人生氣,很無助,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是一個人…我必須用眼淚,用我的聲音表達…我必須找到一個出口來幫助我。能量到十,我已無法再承受,就好像有一個人一直拉著我往下拉,一直往下拉,那種沉重的感覺。
8. 接下來我要下一些指令,請大家把雙手借我好嗎?想像你的雙手被綁住,當然有各種不同被綁住的方式,有綿的,有鋼的,也有不同的感受。請感受一下。若你感受不到可以請旁邊的同學幫你,掐你,讓你感受那個力度。然後好像有人將你雙手往上拉,一直帶起來。但因為那力量那麼大,讓你必須坐直,然後站起來,開始移動你的身體。往上走,往上走,一切的力量往上走,往上走。
9. 好的,現突然放鬆,我現在為大家講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10. 在戲劇裡能做的,要由別人的觀點,去感受他人,這是我們能做的。一切都是表演,當我們面對他人時,其實也表演。也許一開始大家不太習慣,還沒有辦法真正放下自己的內心的疑問。但沒有關係,也許我們以後可以從日常生活裡有更多的體驗。
11. 例如今天我們要感受出車禍。也許我們沒有經受過,但我們可以用平常其它的經驗它,揣摩它。
12. 我們唸這段文章來感受他們。
13. 完整的演出-觀眾詢問-拉出議題。
14. 如何把一個文本變成劇本..必須去想像,去認識對象。要把主題捉出來,它的角色有那些?
15. 我想要請一位同學上來表演糖尿病人。所以你的腳不可以這樣子…笑。也請另一位同學上來,演他的爸爸或哥哥什麼的,然後你想想看,你愛不愛他..笑。
16. 各位知道如果雙腳不能動的話,應該是什麼樣子?你的情緒應該是什麼樣子?煩也是個情緒。我們可以揣測,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17. 請一位同學當醫生…把你們的牆都築好…這裡只有你們,沒有他人。你要怎麼跟他講你必需要截肢。
18. 你剛剛覺得怎樣?你想聽他說話嗎?為什麼不?
19. 對,你做了個嘆氣與深呼吸,這對情緒也是一個很好的表達。
2. 然後想像自己開心的事情
3. 逐次將自己開心的能量放到6,強制你要笑,將能量放出來.戲劇表演就是要將內心的情感給釋放出來.
4. 把開心的能量放到最大,我要聽到每個人都哈哈哈哈笑,笑到你真的覺得很好笑
5. 突然間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生氣…在我的空間,憑什麼打我?想你最不高興的事情,x的咧,生氣,我的安全帽被人家給偷走了…
6. 把情緒調到能量愈來愈高…憤怒但又不能表達出來。在自己房間裡生氣。可是已經發生了,能夠怎麼辦?希望大家到十的時候,大家都能夠生氣的訊息出現,不管是打地板,大叫也好.
7. 可是這個空間裡面只有你,在你的空間裡你悲傷不己…你必須要把你自己牆築的夠厚,讓你自己真正在裡面表達悲傷。當你想到與別人生氣,很無助,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是一個人…我必須用眼淚,用我的聲音表達…我必須找到一個出口來幫助我。能量到十,我已無法再承受,就好像有一個人一直拉著我往下拉,一直往下拉,那種沉重的感覺。
8. 接下來我要下一些指令,請大家把雙手借我好嗎?想像你的雙手被綁住,當然有各種不同被綁住的方式,有綿的,有鋼的,也有不同的感受。請感受一下。若你感受不到可以請旁邊的同學幫你,掐你,讓你感受那個力度。然後好像有人將你雙手往上拉,一直帶起來。但因為那力量那麼大,讓你必須坐直,然後站起來,開始移動你的身體。往上走,往上走,一切的力量往上走,往上走。
9. 好的,現突然放鬆,我現在為大家講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10. 在戲劇裡能做的,要由別人的觀點,去感受他人,這是我們能做的。一切都是表演,當我們面對他人時,其實也表演。也許一開始大家不太習慣,還沒有辦法真正放下自己的內心的疑問。但沒有關係,也許我們以後可以從日常生活裡有更多的體驗。
11. 例如今天我們要感受出車禍。也許我們沒有經受過,但我們可以用平常其它的經驗它,揣摩它。
12. 我們唸這段文章來感受他們。
13. 完整的演出-觀眾詢問-拉出議題。
14. 如何把一個文本變成劇本..必須去想像,去認識對象。要把主題捉出來,它的角色有那些?
15. 我想要請一位同學上來表演糖尿病人。所以你的腳不可以這樣子…笑。也請另一位同學上來,演他的爸爸或哥哥什麼的,然後你想想看,你愛不愛他..笑。
16. 各位知道如果雙腳不能動的話,應該是什麼樣子?你的情緒應該是什麼樣子?煩也是個情緒。我們可以揣測,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17. 請一位同學當醫生…把你們的牆都築好…這裡只有你們,沒有他人。你要怎麼跟他講你必需要截肢。
18. 你剛剛覺得怎樣?你想聽他說話嗎?為什麼不?
19. 對,你做了個嘆氣與深呼吸,這對情緒也是一個很好的表達。
訂閱:
文章 (Atom)